初夏时分,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62岁的村民刘振裕沿着村道一路走,一路拔除杂草、清理垃圾,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0年。
“即使不是‘开路日’,也要爱惜咱们的村道。”刘振裕说,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罗常村的“开路日”,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晚清,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罗常村保留着从民国至今的“开路日”登记簿。
每逢“开路日”,村里会有4户人家牵头,全村男女老幼一起锄草、疏通水沟、清扫路面。刘振裕从12岁起就参加“开路日”,风雨无阻、一次不落。
这种建路、养路、护路的自觉已融入每个村民的血脉里。“‘开路日’代表着村民对路的期盼。”刘振裕说,罗常村偏僻多山,2003年之前,山路无法通车,村民出行只能徒步,到黄墩村要走7公里,到岚下乡要走15公里。村民砍下的毛竹只能肩挑背扛运到村外,费时费力、收入微薄,生病就医、子女上学、外出务工都是难题。
2003年,时任黄墩村党支部委员的刘振裕召集村民、提议修路,一下子点燃了村民心中的火苗,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无条件出让沿线的农田和山地。
修路时,全村劳动力踊跃参与,用钢钎、锄头、簸箕等简单的工具,一寸一寸向前掘进。一年后,一条宽4.5米、长4.2公里的道路终于被打通,结束了罗常村不通车的历史。
2008年,刘振裕又抓住福建省支持自然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罗常至玉山4.2公里村道硬化项目,获得78万元的补助资金。
2009年9月,罗常村终于迎来第一条水泥路。自此,当地笋竹等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整体利润提高了20%。
2019年以来,罗常村又先后投入60余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错车道建设。
2021年1月,岚下乡与养护公司签订了协议,对全乡公路实施专业化养护,聘请4名乡村道专管员开展日常巡查。
望着青山绿水间的通村路,刘振裕满怀感慨地说:“现在的罗常村,每天都是‘开路日’。”
本报记者 薛荣泰 特约记者 陈妍洁
上一篇:“五一”假期 郑州铁路累计发送旅客332.3万人次...
下一篇:6省区交通建设做得好,国务院挨家发了5000万红包...
返回首页 - 交通资讯 - 交通运输 - 企业园区 - 项目工程 - 现代物流 - 技术装备 - 安全常识 - 政策法规 - 交通科技 - 交通生活
初夏时分,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62岁的村民刘振裕沿着村道一路走,一路拔除杂草、清理垃圾,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0年。
“即使不是‘开路日’,也要爱惜咱们的村道。”刘振裕说,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罗常村的“开路日”,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晚清,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罗常村保留着从民国至今的“开路日”登记簿。
每逢“开路日”,村里会有4户人家牵头,全村男女老幼一起锄草、疏通水沟、清扫路面。刘振裕从12岁起就参加“开路日”,风雨无阻、一次不落。
这种建路、养路、护路的自觉已融入每个村民的血脉里。“‘开路日’代表着村民对路的期盼。”刘振裕说,罗常村偏僻多山,2003年之前,山路无法通车,村民出行只能徒步,到黄墩村要走7公里,到岚下乡要走15公里。村民砍下的毛竹只能肩挑背扛运到村外,费时费力、收入微薄,生病就医、子女上学、外出务工都是难题。
2003年,时任黄墩村党支部委员的刘振裕召集村民、提议修路,一下子点燃了村民心中的火苗,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无条件出让沿线的农田和山地。
修路时,全村劳动力踊跃参与,用钢钎、锄头、簸箕等简单的工具,一寸一寸向前掘进。一年后,一条宽4.5米、长4.2公里的道路终于被打通,结束了罗常村不通车的历史。
2008年,刘振裕又抓住福建省支持自然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罗常至玉山4.2公里村道硬化项目,获得78万元的补助资金。
2009年9月,罗常村终于迎来第一条水泥路。自此,当地笋竹等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整体利润提高了20%。
2019年以来,罗常村又先后投入60余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错车道建设。
2021年1月,岚下乡与养护公司签订了协议,对全乡公路实施专业化养护,聘请4名乡村道专管员开展日常巡查。
望着青山绿水间的通村路,刘振裕满怀感慨地说:“现在的罗常村,每天都是‘开路日’。”
本报记者 薛荣泰 特约记者 陈妍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