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今天,听听交通科技工作者的心里话

文章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22-05-31 07:05:17 点击次数:

或许,他们的空间距离十分遥远。

浩瀚伶仃洋上,他坚守工地解决难题;祖国千里之外,他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奉献青春与智慧。

或许,他们向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却素未谋面。

面对疫情,他编制专报、监测分析相关数据,她研发“中高风险地区车辆流动监测”系统,为了货运物流保通保畅,为了交通运输有序运行……

科研不是一条孤独的赛道,顽强跋涉、攀登科研高峰的他们会对彼此说些什么?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交通青年科学家精神传播平台邀请4位科技工作者,分享交通科研相通又不同的故事。

见证波澜壮阔

 亲历巍然雄伟

守祺:

你好!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以书信这种久违的方式分享工作感受,让我既荣幸又兴奋!

同为交通人的我们,在各自领域亲历着交通科技水平高速发展,也见证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壮大。

如今,中国交通很出彩,现代化港口与深水码头波澜壮阔、超级路桥与跨海通道巍然雄伟,让身在其中的我们备感自豪。

提笔之间,恰逢我所在的海洋水动力中心中标印尼一个配套码头工程咨询项目的喜讯传来。这是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又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竞标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这份喜悦正好与你分享!

在我院,海洋水动力中心这支团队传统又年轻。说它传统是因为其依托的核心技术与经验来自一代代天科人的积累与传承;说它年轻是因为海外科研正是靠着一批年轻骨干秉持“创一流、攀高峰”的精神,将一个个陌生海域的建港禁区变为我们施展关键技术的特区。一大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海上丝路沿线关键节点工程建设贡献智慧。

我很庆幸,来院工作不久,便能加入这个团队。2005年,我参加了首个海外项目——韩国釜山新港护岸工程波浪物理模型试验,至今已先后完成印尼、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港口码头、滨海电厂、河口整治和海岸利用等工程项目的科研任务,业务范围由传统水动力试验扩展到综合咨询。研究内容涉及波浪与防护建筑物、船舶系泊与码头泊稳等工程问题,通过数模、物模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与优化,最终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海外项目大都在发展中国家,生活条件艰苦、研究基础差、实测资料匮乏、现场水文条件恶劣。文字不形象,你可以看看视频。

即便如此,外方的审查却很严格,采用欧美标准验收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敢于面对挑战,用实际行动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让团队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科研之外,有一些趣事和你分享。海外出差经历中,最难忘的一次是在印尼,入乡随俗、心存尊重,深度体验了乡村里用手抓饭吃的习俗;最周折的一次是在东帝汶,吸取了一定要关注护照有效期的教训;最刺激的一次是在吉布提,在虎视眈眈的隔壁外军巡逻艇枪口监视下出海布设测波仪;最艰难的一次是在越南,面对苛刻挑剔的层层反复审查,深刻体会到重视研究成果质量的同时,更要重视过程的规范。

坚守科研初心,我们都在奋斗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你的拼搏经历也会非常精彩和难忘,希望能与我分享。目前,我正在进行港口船舶智能系泊技术相关的尝试和探索,有机会还请你给我一些指导建议。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高峰

“一带一路”上的兄弟:

你好!你的科研趣事真是丰富又精彩。

2010年,我来到公路院工作,从那时起便与桥梁建养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你所说,超级路桥的宏伟面貌,我亲眼见证,备感自豪。

图片

工作之初,我一直在做桥梁耐久性研究,这个方向和你研究的海洋波浪略有相关。耐久性与环境关系密切,如沿海地区的桥梁存在海洋氯化物腐蚀问题,环境知识是做好桥梁耐久性工作的基础。

自2017年起,智能制造成了我的新研究方向。在我看来,桥梁建设与养护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创新的课题。大力发展桥梁智能制造技术,可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在新常态下打造国际竞争优势。

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在给桥梁建养带来新一轮机遇之时,同样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当前,培养桥梁工程科研人员不亚于攀登一座科研高山。

桥梁智能制造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我的个人观点是,科研能力的必备条件就是学习能力,无论是颠覆性创新,还是维持性创新,都要做他人没做过的事。具备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储备通常很难,加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趋势愈发明显,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创新。

前沿科研的特殊性,要求不断地解决新问题,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工程科研与理论科研不同,既要在实验室做研究,又要到工程现场做转化。解决理论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一项不能少,对团队综合素质是极大考验。

工程问题就是冲锋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必须立即前往,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十余年来的切身经历,让我深刻了解了这份工作的挑战性。你长年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工程,也有类似的体会吧?

受益于公路院的培养,在我工作初期便从事了难度大、要求高的重大科研项目。跟着前辈学习,一年365天基本都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心理承受能力也逐渐强大,后来的挑战性工作主动承担不畏难。如果当时我开展的工作不是难啃的“骨头”,可能现在是另外一种工作状态。

科研工作绝不能让任何一名团队成员感到孤单,否则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同志会动摇。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是我多年的感悟。

非常遗憾,你提到的港口船舶智能系泊技术,我不能给出专业建议,但我很愿意与你探讨。之前了解到,你所在的海洋水动力中心是行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解决了一系列水运工程“卡脖子”难题,希望有机会听你分享科研方法。

祝工作顺利、再创佳绩!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张守祺

科学保通保畅 

齐心协力战疫

参与保通保畅的朋友:

你好,见信如晤。虽未谋面,但我们此时此刻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交通运输有序运行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一点,瞬间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

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频发,物流运行受阻,对重要民生物资供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生了较大影响,“保物流就是保民生、保畅通就是稳经济”成为迫切要求和社会共识。

受部运输服务司委托,我院承担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交通管控与运输保障专班专报的每日编制和相关数据监测分析等工作。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这项重要的工作之中,为物流保通保畅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通过每天的工作,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想和你分享。首先是交通天下责任重大。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连接国际和国内,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迫切需要。其次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专报编制工作时间紧、节奏快、要求高,不能有丝毫偏差。团队成员通过数据校验、交叉检查、唱稿复核等多个方式反复校核验证,努力做到又快又好。最后是专业敬业才能干好事业。做好研究分析工作,要能够从数字背后预测趋势,从细微动态中研判未来,要能够对每日动态进行准确概括,在纷繁复杂资料中抓住关键,只有不断增强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才能“春江水暖鸭先知”,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在承担这项工作之前,我的目光也在物流领域。取快递的时候,我会主动和快递小哥闲聊,了解一下他的收入、每天的收派件量等,看看政策传导情况。

多式联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一直是我的关注重点,围绕这几个领域,写了很多文章。人们都说写文章是“深”“浅”“入”“出”的四种组合,即“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从简单明了到意境深刻,不同的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境界。回顾多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自己对于文章的写作也经历了不同阶段:从追求辞藻华丽,到注重分析逻辑,再到追求本质思考。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更好地传递我的想法。朋友,工作以来,你肯定也写了很多文章吧?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看到你们团队研发了“中高风险地区车辆流动监测”系统。在挖掘数据价值方面,你们是高手。我是做规划的,用好数据能让规划编制更科学,希望有机会能当面和你交流。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甘家华

家华:

你好!此时此刻你一定在为物流保通保畅的数据监测分析而精益求精吧?我每天都通过部微信公众号了解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情况。看到这些数据,就像面对面跟你交流一样,因为我的团队同样也在默默地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图片

从今年3月开始,新一轮新冠疫情在全国迅速传播,许多地方在疫情防控的“严”与物流运输的“通”之间选择了前者,纷纷升级管控措施,在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和防疫检查点对车辆进行严格的防疫检查,道路通行效率大大降低,4月上旬甚至出现了大范围关停收费站的情况,国民经济循环的动脉瞬间出现了“微梗阻”。

看到这样的现象,作为一名交通人,我心里焦急万分。开发一个车辆“高速行程”小程序和“中高风险地区车辆流动监测”系统的想法油然而生。前者可以方便防疫检查点的工作人员马上查询到车辆14天内是否到达或途经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以便分类对车辆进行查验,提升检查效率;后者则是从宏观上掌握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车辆跨区域的流动情况。

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组织我中心交通大数据分析创新团队一起商讨,与团队负责人叶劲松及相关人员开展了总体策划、方案设计和程序开发等工作。一周之后,小程序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小程序上线之后,防疫检查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跟我说:“以前需要一辆辆车比对,每辆车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微信小程序中按一个键马上就知道车辆有没有去过涉疫地区,太方便了!你们开发的这个小程序,真是太及时了!”那一刻,我心里不禁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感到心疼,同时心里又是无比欣慰。

这次数据开发应用对我来说是一次特别的经历,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

这两天我也在复盘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感受很深。一方面,数据只有结合业务需求深入应用,它的价值才会不断释放;另一方面,厚积薄发,在平时做好团队数据开发能力积累和数据治理,关键时刻形成数据分析成果才能游刃有余。

我们都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绽放青春,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对你的研究方向,我很感兴趣,希望能跟你学习交通规划的经验,有机会咱们再交流。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尚赞娣

编辑丨杨雷 翟慧
审核丨林芬 梁微
监制丨孙英利
推荐内容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返回首页 - 交通资讯 - 交通运输 - 企业园区 - 项目工程 - 现代物流 - 技术装备 - 安全常识 - 政策法规 - 交通科技 - 交通生活

版权所有 - 交通运输网 www.zgjty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牛街 电话:13810728867 /18638687274 邮政编码:100053 京ICP备1705934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