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旁白里陈道明熟悉的声音传来,当镜头中绿皮火车穿过皑皑白雪,《人世间》的故事缓缓展开。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一部百姓家庭的生活史,随着周家三兄妹的悲喜离合反复跌宕,令人泪目。年代剧《人世间》打动了无数观众,除了落地走心的剧情,剧中不时出现的东北方言和随处可见的交通场景,让人觉得有趣而亲切。唯有真实,撼人心魄,人间一世,分合半生。人世间,交通情,朴素如岁月,动人如离歌。
取景地一
伪满吉林铁路局 办公楼建筑旧址
在《人世间》第2集中,周秉昆找蔡晓光帮忙安排工作,他们谈话的办公楼就取景自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车务段和货运中心的办公楼。这座办公楼是伪满吉林铁路局办公楼建筑旧址,位于吉林市昌邑区中康路5号,于1934年修建,由日本人村上次野设计,采用东洋式建筑风格,造型独特,在上个世纪30年代是吉林市最高的建筑。伪满吉林铁路局于1937年12月更名为吉林铁道局。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9月成立吉林铁路管理局,1958年9月改为吉林铁路局,1983年10月1日,吉林铁路局与原锦州铁路局一同撤销并入沈阳铁路局。
伪满吉林铁路局办公楼建筑旧址内景。
这座建筑是日本侵华、掠夺资源、企图控制东北铁路命脉的重要罪证。2007年,该建筑被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80多年风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至今仍保存完整,正常使用。剧组共在这座办公楼内选择了外景主体建筑、内景楼道楼梯等8个地点进行拍摄,这些场景你能在剧中找到吗?
取景地二
“最文艺火车站” 之吉林西站
在《人世间》第11集中,冯化成在火车站台上朗诵自己创作的悼念周总理的诗,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剧中车站的拍摄地就是吉林西站。
吉林西站由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林徽因设计,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审定建造,是两人爱情的见证,建筑风格充满了浪漫的文艺气息。吉林西站始建于1928年,曾用名“吉海铁路总站”“八百垅站”“黄旗屯站”,1985年正式更名为吉林西站。
吉林西站。
车站屋顶为折型木结构,外挂琉璃瓦,室内以壁画装饰,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孟莎顶”造型。整栋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是钟塔,塔尖离地面高度为29米。塔内有螺旋形木制阶梯,由98级台阶和10个小巧的缓步台构成,登上塔顶可俯瞰四面风景。钟塔内部围成狭长的空间,塔顶四面琉璃窗,采光透彻,古典大气,石头的原色与白色的塔尖互相映衬,显得格外庄重。
吉林西站建造之初,时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省长的张作相自筹资金兴建吉海铁路,将站舍设计成伏卧的雄狮状,象征着中华人民将像雄狮一样奋起。
吉林西站钟塔。
车站设计中西合璧,既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堪称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时至今日,车站内部细节依旧保存完好,地砖是绛红的梅花图案,木质门窗和大理石墙面都保持着当时的原貌。令人称奇的是,当时的候车室已使用地热取暖,地下建有锅炉房,设计极富前瞻性,让到访的游客赞不绝口。2013年,吉林西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吉林西站入选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之一。
如今的吉林西站,由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车务段管辖,是吉林市唯一的内陆港集装箱办理站。
取景地三
长春宽城邮政支局
在通信不发达的上世纪60年代末,分居几地的一家几口靠什么联系?只有书信。父母子女间的牵挂,在一封封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你来我往的书信串起了家中的悲欢离合。
那时集邮也是很多人的爱好,并不富裕的家庭也会把流行的邮票,当作送给家人的礼物。年复一年,一封封连接思念的信、一枚枚充满时代感的邮票,也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脉络。
《人世间》爆火后,很多剧迷寻迹拍摄场景,打卡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的宽城邮政支局,这是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邮局。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接管南满铁路的同时,在孟家屯开通了辽东守备队军用通信所。为了配合对东北的全面侵略,日本于1916年11月1日把辽东守备队的军邮局全部开放,办理民邮业务,长春孟家屯军用通信所于这一天改为宽城子支局。1948年后,此建筑先后成为长春市邮政局、长春市邮政局宽城邮政支局办理邮政业务的场所。
宽城邮政支局。所越 摄
高柜台、铁护栏,小窗口、排大队,是很多人的邮政记忆,也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年华。如同剧中三代人的薪火相传,剧外,邮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基础的邮政服务,如今的宽城邮政支局里,警邮、税邮、代办代缴等便民服务窗口一应俱全,邮车和邮航飞机模型、邮筒U盘等不同风格的文创产品满足了如今的潮流需求。老邮局换了新颜,但服务百姓的本心始终如初。
取景地四
长春54路、55路有轨电车
在剧中,有一段有轨电车在男主角身后穿梭的情景,叮叮咚咚的声音和绿色的电车,惊艳了不少观众,这段剧情就是在长春有轨电车沿线取景的。
身处春城大街的54路、55路有轨电车,从上个世纪开始运行,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时至今日,54路和55路电车依然在这座城市中穿梭。春季芳草萋萋,夏季姹紫嫣红,秋季落叶缤纷,冬季白雪皑皑,一趟列车串联着城市四季。
1941年,长春因人口众多导致交通压力大,也曾计划修建地铁,但因物资短缺而改建有轨电车,开启了长春有轨电车的历史,最初使用的有轨电车为新京交通株式会社从日本购置的旧电车。
在众多的有轨电车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长春号”,这是长春电车公司生产的国产化有轨电车,于1960年上线运行。
今天在路上依然可见“长春号”的身影,但因旧“长春号”许多零部件缺失或无法生产,于是按照旧版模型仿造了如今的“长春号”,数量不多,绿色车身极具复古感。2005年,长春有轨电车被列入长春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慢时光的见证。
作者丨杨珺 辛野 本报记者 于淼
图片丨除署名外由 杨珺 辛野 提供
编辑丨郭琪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