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冰雪 绽放激情
冬奥赛事如火如荼
运动健儿们驰骋赛场、奋勇争先
幕后的交通人
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
全力做好冬奥交通服务保障
今天
一次次再推演
时间精确到分钟
李桦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赛时交通运行指挥部运输组副组长
清晨6时,天色蒙亮,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大部分人还在梦乡,我和同事已经从宾馆出发,前往崇礼南客运枢纽的冬奥交通保障指挥调度中心,开始新一天的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
每日,我们都要制定交通运行计划,及时向各场馆、各驻地酒店、各服务保障团队反馈运行时刻表,各种需求、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如同抽丝剥茧一般,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
向全世界展示最完美服务
钱鑫之
北京清河站闭环客运值班站长
17时55分,车身印刻着复兴号的智能动车组G9982次列车缓缓在清河站站台停妥,车门缓缓打开。那一刻,运动员们和工作人员向我们挥手问候,当中国运动健儿们出现时,感觉自己整颗心都要跳出来了,激动的心情压抑不住。他们挥动手中的国旗,我们挥动自己的双手高喊中国加油!
开幕式结束后,运动员要乘高铁从清河站返回太子城驻地,他们进入站台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开幕式的兴奋劲儿依然延续,这种激昂的情绪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次日1时,冬奥开幕式运输任务圆满结束,我们感觉不到疲惫,感觉不到寒冷,大家回到宿舍还哼唱着《一起向未来》的曲子。作为一名铁路人,圆满完成开幕式运输任务,我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和光荣,还有祖国的强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把最完美的服务、最甜美的微笑、最自信的姿态通过铁路这个小窗口展示给世界各国运动健儿,展示给全世界。
精心保障
“好来快走”
张志伟
国航地面服务部外航服务中心高级副经理
护目镜上的水汽模糊了视线、仔细辨认旅客手机上预定酒店信息、引导旅客登上去往酒店的北京冬奥会班车……像这样的工作,我已经记不清重复了多少次。
我和同事们守护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D保障专区,从旅客走出机舱的那一刻,到携带行李顺利登上去往酒店的班车,都属于我们的保障范围。在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下,我们丝毫不敢松懈,每两天完成一次咽拭子核酸检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做航班保障工作,经常捂得一头汗,衣服在防护服里面湿了干、干了湿,但是能以自己的方式确保冬奥的精彩和安全,我内心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行李服务是抵离保障的一大挑战。涉奥人员携带的行李数量多,雪具、雪板等运动器材类超规行李多。机场抵离闭环内,我们的行李工作人员既要做好防护消杀工作,又要保障旅客的行李“好来快走”。对于像雪板这样比较长的行李,我们在搬运时必须要小心翼翼、轻拿轻放,在搬运大件行李时,四五名男同事合力才能拿起来,虽然吃力,但我们一点儿都不敢马虎。
冬奥保障的关键时期正值春节假期,每天有十几班进出港航班,高峰时段超过2000人次进出港,我和大约120名国航地服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在专区,大家在防护服上印上了新春的祝福,向北京冬奥会传递美好祝愿、在工作一线为运动员加油喝彩。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各项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全力做好冬奥交通运输保障,确保旅客顺心安心出行。
退休后都值得“炫耀”的事
杜亚东
北京公交集团第六客运分公司公交车驾驶员
来来回回睡遍所有“流水床”
刘婷
北京冬奥组委交通保障组协调小组联络主管
在我看来,北京冬奥会交通保障工作是一项提供服务时间长达55天、为11万各类注册人员、200万人次持票观众提供各类交通保障服务的重要工作。从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到北京冬奥组委交通部,虽然都是“交通部”,工作模式和要求却有所不同,我告诉自己,要把在交通运输部的运输管理业务经验带到冬奥组委来,也要做好从零开始学习的心理准备,用最快的时间进入角色。
雪落便是哨声
王健
北京市交通委延庆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副科长
“援奥回来,我娶你!”
郝亚楠
石家庄公交援奥队员
“放心吧,保障工作都很顺利。等我完成援奥交通保障任务,就回家娶你。”
2月14日晚,石家庄公交援奥队员郝亚楠在完成保障任务后,拨通未婚妻侯萌的视频连线,话语中尽是牵挂和惦念。侯萌和郝亚楠都是公交职工,他们因工作相识、相知、相爱。侯萌是站务,郝亚楠是车长,平时忙碌的工作让两人本来就聚少离多,几经考虑,两人将婚期订在2021年底。
2021年10月,冬奥会筹备进入到最紧张最忙碌的倒计时阶段,石家庄公交公司积极参与到冬奥交通保障任务中。退伍不褪色,既是复员兵又是党员的郝亚楠,积极响应公司召唤,挺身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援奥队员。可婚期将至,对未婚妻的承诺该怎么办?当郝亚楠带着愧疚,将参加援奥队一事告诉侯萌时,却得到了她的坚定支持。“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呢!这是你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我等你回来娶我。”
如今,郝亚楠已经在冬奥交通保障的岗位上坚守了一个月。“没有出车任务,我就会和她视频聊聊天。”郝亚楠翻着手机,满脸幸福。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话语和一次次视频连线中,两人感情也在援奥期间得到了升华。
我在家门口实现了
冬奥志愿者梦
刘玢妤
中国交通报记者
梦想成真!继2018年平昌冬奥会、2019年阿布扎比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9年明斯克欧洲运动会,我第四次服务国际大型赛事,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城市志愿者,在家门口实现了自己的冬奥志愿者梦。
作为《中国交通报》记者,对交通运输保障工作最为关注,我跟着“同事”韩秋生体验了一次接送站工作。“我们几个都是有力气的男生,毕竟要帮记者们搬行李,而且免不了起早贪黑去接待站,女孩子不好做这些工作。”秋生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走上停在门口的中巴,“记者来或者走都会提前通知我们,对于决定临时抵离的记者,我们和司机师傅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等待”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每次接站,我们都会早早来到高铁站的出站口或机场的出舱口,为的是让记者们一落地就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秋生笑着说,“就像自己回家一样,一出站看到有亲人,就会觉得亲切。我想如果在一个陌生城市,这种感觉可能会更有温度吧。”
在媒体接待站,像我与秋生一样的城市志愿者共有41名。我们就像是蒲公英,风把我们带向期许中的高处,也会把我们放在神秘莫测的他处。但是无论去到哪里,我们都可以播种希望。
来源 | 中国交通报、河北交通
策划 | 常亮
责编 | 孙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