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听了这几个故事,忍不住向你们致敬!

文章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21-05-07 07:31:58 点击次数:

听了这几个故事,忍不住向你们致敬!

 温暖的 中国交通报 昨天

初心永续 感动常在

在交通运输一线

有太多平凡而感动的故事

这其中 有一群人

值得我们致敬

值得我们铭记

2020年感动交通

特别致敬人物

山东港口集团

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

🔻

攻克技术壁垒 贡献“中国方案”

一张白纸起步

立志科技报国

你们用一千多个日夜

助力我国自动化码头弯道超车

百余项专利技术

一次次刷新纪录

叫日月换了新天

更让“中国方案”的名号

响彻世界

敢为人先,攻克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打破国外自动化码头技术壁垒;争分夺秒,3年多时间完成10年工作量,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勇于创新,6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从开港运营时的每小时26.1自然箱到如今的每小时47.6自然箱……这支团队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为中国港口蹚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科技强港的道路。

“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工程应用研究员张连钢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2013年,当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当时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毅然挑起设计建设自动化码头的重担。

在他的带领下,“连钢创新团队”面对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和自身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情况,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仅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码头8至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不仅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赢利,还创出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原创性科研成果,实现码头业务流程的全自动化。

8年来,他们用“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阔气魄,从一张白纸起步,突围破壁,自主创新,成功实现我国自动化码头的弯道超车。

他们创出了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已受理和授权专利百余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十余项,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方案”。

“用知识打破行业技术壁垒,让国际权威纷纷竖起大拇指。”他们是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他们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

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

“远神海”轮

🔻

航海勇士接力 深海紧急救援

巨轮改向 全速奔袭

八个来回 永不言弃

狂风巨浪里

23条生命在你们手里获救

争分夺秒中

你们用勇敢

在深海重洋大笔书写下

生命救助的伟大接力

能见度低、通信不畅、狂风巨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面对严重倾斜、随时都会沉没的渔船,“远神海”轮全体船员争分夺秒,在漆黑的深海上,驾驶救助艇反复8个来回,最终将23名遇险渔民全部救起。

“‘远神海’,‘远神海’,在你轮附近位置有渔船‘辽大开渔养22208’因机舱进水遇险,船上有23名渔民,请你轮快速前往救助!”2019年9月5日22时15分,正航行在山东威海成山头东北47.2海里处的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中远海运散运“远神海”轮收到成山头交管中心的VHF指示后,船长立即奔赴驾驶台指挥,同时向中远海运散运岸基报告。

在接到指示后,“远神海”轮以最快速度赶往了现场。在发现遇险渔船后,船舶减速向遇险渔船靠拢,全体船员按应急演练程序做好救助准备:备好救助艇、放好引水梯。

救助艇在汹涌的海浪中似一叶孤舟,剧烈摇摆,救助艇上的“远神海”轮船员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成功到达遇险渔船旁。然而,救助艇每次只能救3名遇险渔民,当救助艇载着第一批遇险渔民回到“远神海”轮右舷引水梯旁时,海面涌浪非常大,救助艇很难靠近引水梯。在船长的指引下,“远神海”轮船员用吊篮将遇险人员吊上船,既节省了遇险渔民的体力,更为营救其他渔民赢得了时间。

深海上的黑夜,风大涌急,艇上的船员稳稳把好舵,船长也一直保持和岸基救助部门的密切联系,协调救助船接送遇险渔民。一趟、两趟、三趟……就这样,历经5个小时的奋战,反复8趟,23名遇险渔民最终被成功救助。

这是一场深海上的紧急救援,更是一场生命救助的接力赛。2020年年底,从国际海事组织传来喜讯,“远神海”轮获得了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特别勇敢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

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

🔻

穿行“魔鬼风区” 守护生命至上

抗争狂风 搏击暴雪

你们是“魔鬼风区”中

最亮丽的橘红色

危险面前 逆行而上

10万人次的成功营救

是你们为“生命至上”作出的选择

狂风百战橘红甲

你们是交通线上

最美的侠之大者

在通往新疆塔城的必经之地——玛依塔斯,每年8级以上大风有150多天,积雪最厚时达七八米以上,一到冬季,大风就裹挟着积雪袭击过往车辆,这里被称为“魔鬼风区”。

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承担着201省道、318省道等103公里风雪路段的抢险保通任务,多年来,18名队员逆风而行,成功营救出遇险人员近10万人次,无一人伤亡,用行动践行“生命至上”的守护誓言。

对于基地的18名交通抢险队员而言,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场生死考验。风力达到8级以上时,气温往往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狂风裹挟着暴雪扑面打来,风速快到连呼吸都十分困难,能见度几乎为零。他们憋着气三五个人手挽着手一起顶风摇摇摆摆地前行,走一段,背过身深吸一口气再继续前行,艰难搜寻被困旅客和司机。救援后,队员们身上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脸上都覆上一层冰,只能眨眼示意队友平安。

2020年春节期间的一个深夜,一辆运送防疫物资的大货车因故障滞留在了公路上,8级的风流雪形成一道高5米、长13米的雪梁子,将重达49吨的货车掩埋。当时空气稀薄,能见度极低,从装载机里很难准确判断故障车的位置。年近半百的抢险队员阿里木江毅然从装载机上跳下,站在车灯前指挥,最终他们仅用3个小时就清除了积雪,将10辆大货车及近500吨抗疫物资及时安全护送到塔城。

2021年1月23日,抢险队员们在玛依塔斯11级大风下开展拯救生命行动,200多名司乘人员和58辆车得到救助,无人员伤亡,无财产损失,被誉为公路灾害救援史上的奇迹。

这里还培育了“两代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班长巴图散和他的徒弟、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李长青。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分公司

上海路投递站投递员

徐龙

🔻

从信使到“战士” 以行动践承诺

平时是信使 战时是“战士”

在武汉“封城”的70多天里

你决然请缨

奔走在抗疫一线

高负荷运转投递防疫物资

多送一程 多走一米

不顾危险

奔走穿梭于医院“红区”

“生命摆渡人”

是对你最真诚的赞誉

在武汉实行离汉通道管控措施的76天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为医护人员和居民送去物资、传递温暖,他就是徐龙。

“战疫”的号角吹响,曾经当过兵的徐龙主动申请加入上海路投递站的应急突击队,在一线投递医疗物资,24小时随时待命,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保障所有防疫物资随到随送、指哪送哪。

徐龙所在的投递点位于江岸区,是武汉邮政在市区内较大的网点,共承担武汉中心医院等4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15个发热门诊、2座康复方舱医院和14支外省(市)医疗救援队防疫物品的运输投递任务。

2020年2月17日,徐龙所在站点收到5件由湖南长沙捐赠给武汉协和医院的载物爬楼机,每件重达百斤,高一米多。面对这批特殊医疗物资,徐龙主动请缨,和同事第一时间送达医院,并协助医护人员将爬楼机放置在滑轮床架上。“我们多走一米,多送一程,他们就能省点时间、省点力气,去救更多的病人。”徐龙说。

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徐龙还自愿承担了30余次其他区域居民生活物资的转运和投递任务。

一天中午,徐龙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着急询问是否可以帮忙找找当天显示到站的包裹,那是家人用于治疗心梗的药物。徐龙挂断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包裹并送到用户家中。用户收到包裹后连声感谢:“这是老人的救命药!太感谢了!”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徐龙累计运输、投递各类物资7000余件,行车3000余公里,医疗防疫物资及时妥投率达100%。

“以前在部队穿一身绿,现在邮政也是一身绿,都是一样的,都要对得起身上穿的这身制服。”徐龙说,作为一名抗疫“战士”,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


推荐内容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返回首页 - 交通资讯 - 交通运输 - 企业园区 - 项目工程 - 现代物流 - 技术装备 - 安全常识 - 政策法规 - 交通科技 - 交通生活

版权所有 - 交通运输网 www.zgjty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牛街 电话:13810728867 /18638687274 邮政编码:100053 京ICP备1705934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