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通村通组水泥公路项目后,我们所有的村组公路全部得到硬化,改变了群众的生活!”1月14日,贵州省黄平县一碗水乡石坡村支书滕朝美在村委会铿锵地说。
在黄平县像石坡村这样,因为水泥公路建设改变群众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贵州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结束,更多的乡村因为一条条修建好的水泥公路而悄然发生变化。
“以前没有通水泥公路这里是一个封闭落后、道路泥泞的山村,虽然与乡政府的距离才十来里路,可雨天连爬带走1个多小时才到乡里,在乡里办事穿水胶鞋的大家都知道是石坡的人,而这一切都因交通改善而改变了。”滕朝美说:“两年前通村水泥路修好,两年后通组公路全面硬化,这样村民出行得到了彻底改变,群众外出甩掉了水胶鞋换上了皮鞋,农村客运车辆通村达寨,现在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乡政府”。
滕朝美话题一转兴致勃勃介绍,对农村而言要致富先修路的确不假,水泥公路通车后,黔穗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在村里的太阳山养殖200多万羽林下土鸡,利益联结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水泥路带来的效应。
从泥泞路到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每个村民都心怀感激。在黔穗公司养鸡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光亮身有体会说:“感谢村党支部的推荐,我在这里务工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更感谢的是党的好政策,没有水泥公路的话,公司也不会到这里来投资”。
石坡村只是农村水泥公路建设让农民生活发生改变的一个缩影。据悉,“十三五”期末,黄平县公路里程达2645公里,其中通村水泥路836公里、通组水泥路677公里,实现了所有建制村100%通水泥路和通客运的双目标。
农村水泥公路的建设,除了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外,更多的是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意识,拓宽山区农民的致富渠道,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如今的石坡村,青山绿水中,田间太子参垄厢整齐,孕育来年希望;依山而建的一栋栋青瓦白墙民居建筑,极具地方特色却又富含现代元素;平坦的水泥公路不时有小车驶过,公路旁竖立清一色的太阳能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