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景宁县绿草码头公交化运营方便群众出行。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走近位于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绿水码头,整洁的环境、清晰的警示标识、具有民族特色的休息亭让人眼前一亮。远处,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出渡船的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深化认识、聚焦问题、创新体制、完善政策,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胡旭铭表示,以“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为载体,浙江全力改善海岛及涉渡区域群众的出行条件,最大程度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为高水平服务浙江省乡村振兴和美丽浙江建设,对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打下坚实基础。
政策引领破出行屏障
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拥有海岛2878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居全国第一位,拥有海岛县6个,占全国的1/2。八大水系造就浙江水网密布、航道交错的风貌,千岛湖、千峡湖等大型水库滋养着浙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浙江是渡口较多的省份,据统计,浙江现有陆岛交通泊位312个,渡口392道(其中内河渡口270道),主要集中于26个加快发展县(库区、山区等偏远地区)。
自1995年以来,浙江大力推进陆岛码头建设、建桥(路)撤渡、渡船更新、渡埠改造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水上康庄工程的意见》《浙江省提升渡运及陆岛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浙江省美丽渡口创建实施方案》《浙江省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全面开展陆岛码头、库区交通码头建设、渡口改造项目。
美丽渡口渡美丽人生
“渡运服务质量提高,村民们外出务工、经商就更方便了。” 说起美丽渡口和“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景宁县杨绿湖村村委会主任富根荣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03以来,浙江省已建成各类泊位312个,完成建桥(路)撤渡项目163个,渡船更新354艘,渡埠改造722处,累计完成投资63亿元,全面解决了全省海岛和库区群众出行问题,涉及全省120余个乡镇,惠及居民群众500万人,极大地改善了涉水涉渡地区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致富。
胡旭铭介绍:“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为浙江省‘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打下扎实基础,全省渡口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渡船的适航性得到极大改善。沿海基本实现了5000人以上岛屿通车渡、3000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乡建制岛全部通班轮的目标,主要的岛际水上客运航线实现了2小时交通圈,已开通水上客运航线49条。”
向“三个全覆盖、三个100%”目标进发
“虽然前期浙江在‘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标‘两个高水平’和‘两美’浙江建设的要求,全省水路交通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胡旭铭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展望未来,浙江港航以实现“三个全覆盖、三个100%”为目标,努力在全国率先高质量建成美丽陆岛交通码头和“美丽渡口”。
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全覆盖、1000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全覆盖、3000人以上岛屿(受特殊限制除外)滚装码头全覆盖,实现“三个100%”,即内河渡口100%达到“美丽渡口”标准,内河渡船100%标准化,沿海地区渡船100%完成更新技改。
为了让群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浙江针对陆岛码头和内河渡口渡船制定详细提升方案。
在陆岛码头建设提升方面,将重点建设岱山县鱼山陆岛交通码头、普陀山客运码头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定海东岠、柴山等一批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提升改造舟山南部诸岛、温州洞头等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定海盘峙岛交通码头等一批1000人以上岛屿的第二座码头,实现千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全天候靠泊;建设普陀山龙沙货运码头等一批货码头,实现客货分流,使3000人以上岛屿基本实现客货分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大陆侧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宁波北仑峙头车客渡码头、台州海上客运中心等跨区域码头。
内河渡口渡船提升改造工程则将重点解决内河渡口周边环境“脏乱差”、渡口标志标识不完善、渡口道路接线“最后一公里”、候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舟山 陆岛交通畅联千岛之城
由1390个岛屿组成的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伸入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前沿阵地,也是扩大开放、联通世界的战略门户。建设陆岛交通码头,对便利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实现诸岛共荣、保障国防交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谋定而后动,舟山市交通部门坚持规划引领,陆续牵头编制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陆岛码头“十三五”规划》《水上客运专项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陆岛交通码头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规划》《陆岛交通码头专项提升规划》等各类规划和专题研究,分别针对陆岛交通码头布局、建设、管养以及与综合交通系统的衔接等方面进行持续研究和论证,为陆岛码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舟山市港航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陆岛交通码头项目的前期工作,舟山相关部门抓住舟山群岛新区和自贸区改革的“东风”,在陆岛码头项目在审批流程中先行先试,同步展开用海、用地、通航、环评等各方面工作,有效缩短了前期工作中各环节的时间。
此外,根据打造“品质舟山”“海上花园城”的要求,舟山加强陆岛交通码头的品质工程建设,完善水路客运网上售票系统的整合接入,试点推广客滚运输车辆网上售票模式,提升岛际交通服务品质。
截至2017年年底,舟山已拥有陆岛交通码头155座、251个泊位,其中,车渡泊位76个,客运泊位114个,客货运泊位46个,货运泊位15个。目前,舟山市建成码头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并已实现万人以上岛屿通车渡、三千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300人以上住人岛屿都建有交通码头、乡建制岛全部通渡。
丽水 首创农村渡运公交化
“渡船在岸边随到随走,单程只要十分钟左右。”富根荣说,路畅了,小村庄聚集了更多人气,目前村里正在打造3A级景区,农家乐、旅游区、停车场一应俱全。
如今便捷优质的渡运服务源于丽水市景宁县的农村渡运公交化改革。
2014年7月1日,景宁县依托县公交公司,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城市公交有限公司水上公交分公司,探索对全县渡口、码头、渡船、候渡亭、渡工人事等进行统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2015年11月,景宁县注册成立全国首个农村渡运公交有限公司,农村渡运职能从各涉渡乡镇(街道)剥离,纳入县域公交系统,全面实行公司化管理和经营。”景宁港航所所长李火林介绍。
成立渡运公交公司后,码头渡埠简陋、渡口秩序混乱、渡工队伍不稳定、渡运经费无保障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渡运公交化改革工程中,以往由乡镇干部兼职分管的渡运管理工作,有了专人对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更大,渡船保养、维修也更及时。将原有渡工吸纳为渡运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按月发放工资,渡工收入大幅提高,同时建立了渡工培训、考核、奖惩机制,实现渡工队伍更稳、素质更强、服务更优,职业归属感不断增强。“工作有保障,干起活来也更有劲了。”船员孙劲松高兴地说。
规范的管理也为安全运营夯实了基础。按就近救援要求,丽水在符合条件的渡口,将渡船驾驶、轮机、水手等工作人员整编为水上应急救援单元,增配救援装备、加强救援技能培训、明确救援分工、开展应急演练,渡运安全系数不断提高,水上救援能力不断加强。
为了涉渡群众出行更加舒适便捷,丽水还因地制宜,着力打造渡船特色化和渡运航班化,将党建、巴比松油画、畲族文化、木玩元素等融入渡船提升改造工作中,已建成党员先锋船3艘、地方特色船7艘;同时优化渡口、公交站点布局,合理安排渡船、公交车班次时间,开通定时航班、预约航班,减少群众换乘时间,在美丽乡村架起一座座幸福满满的民生桥。
“忠简古渡”——衢州溪东渡口。
衢州 “美丽渡口+”扮靓大花园
“今年夏天,我们村的‘古渡金沙’景区试营业当天游客量达到一万多人,场景那是相当壮观!”谈到美丽渡口建设带来的利好,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长风村书记裴军荣信心满满。溪东渡口,历史称为“忠简古渡”,以南宋初年政治家、词人赵鼎之墓为景,是常山十大景点之一。该渡口提升改造时依托“忠简孤冢”,加入党建元素,把渡口创建成历史人文景点,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以溪东渡口为依托,长风村一期吸引外资2000万元,建成玩沙、烧烤、戏水和沙滩排球四个游乐区,产值近一千万元。长风村周边已经形成了70多家渔家乐和18家民宿集群,年营业额超过25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例证。
衢州以美丽渡口为载体,创新开展“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主动把渡口建设融入本地“乡村振兴”“美丽大花园”建设当中,通过打造“美丽渡口+”活动,全面提升渡运条件,全力确保渡运安全,全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投资300多万元,创建美丽渡口7个。
衢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长秦国营用三句话概括“美丽渡口+”内涵:全线提升,打造江景融合“美丽渡”;科学布局,打造群众出行“便捷渡”;畅通惠民,打造乡村振兴“致富渡”。
在打造生态化美丽渡口方面,衢州在渡口重点区块进行绿化美化改造,每个渡口配备“一牌三桶”,修建渡埠、改造候船亭、建设市民休闲小广场,渡口变成美丽的花园,成为附近村民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利用渡口码头的闲置空间,合理布局,优化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展示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乡土文化。
在打造群众出行“便捷渡”方面,衢州坚持多能合一、多规合一和管养合一。目前衢州有渡口20个,年渡运量100多万人次。在渡口改造提升过程中,把渡口的日常交通功能、应急保障功能和旅游交通功能有机结合,把美丽渡口创建与大花园建设、“村村通”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精心实施改造工程,提高渡船安全性能和渡运安全监管水平。
在打造乡村振兴“致富渡”方面,衢州坚持融入文化内涵,结合乡村旅游,带动民宿、餐饮和农家乐发展,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创造农村经济价值新高地。江山市峡口镇大峦口村猕猴桃增收30多万元,并带动一批种植大户,外商慕名前往投资。
台州客运码头设置公共自行车交换点。 季巧云 摄
台州 水陆公交零换乘打通“最后一公里”
刷公交卡乘轮渡、建设轮渡公交首末站、水陆公交无缝对接、公共自行车延伸至轮渡……这些举措让浙江台州海门轮渡成为了最近的网红打卡点,前去体验的人络绎不绝。
浙江省海门轮渡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美丽渡口的创建,轮渡整体渡运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们对改建以后的出行体验都连连夸好,看到老百姓们脸上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在“四好农村路”水路建设中,台州以美丽渡口为抓手,发力渡口与车站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椒江海门轮渡年渡运量达182万人次,客流量居全省第二。过去由于车站到码头还有1.6公里的距离,只能通过乘坐“四小车”来解决车站至码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当地港航部门会同椒江区政府、前所街道,投资500多万元,将陆上公交站场搬迁到轮渡码头,并以此为始末站,调整开通5条公交线路,同时在码头周边设立公共自行车交换站,实现水陆公交零距离对接。以便民利民为导向,海门轮渡公司开通台州城乡公交一卡通支付,用卡享受6折优惠,以及1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服务,老年人还能享受半价及全免的票价优惠,2017年此项举措惠及老年群众28万多人次,实现水陆公交一体化、一票制。台州临海牛头山渡口、温岭龙门渡口、玉环鸡山岛、海山岛渡口、三门蛇蟠等客流量较大的渡口陆续开通了直达公交车,实现水陆公交一体化,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
近三年来,台州共投入3200万元持续提高渡口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台州共设渡口32处,保有渡船50艘,2017年渡运量达3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