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的建设期,面对水上施工线200多公里,施工高峰期1000艘施工船舶、5000多人,施工水域紧邻每天2000艘次船舶来往的主航道等多重挑战,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取得了零事故、零伤亡的“安全成绩单”。
这是工程建设者艰辛努力的结果,更是他们良好管控能力的体现,为建立大型航道整治工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设置前置“防火墙”
“深水航道表面静悄悄,但这里的施工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简称指挥部)指挥长任建华表示,且不说工程量浩大,施工战线长、时间跨度大,仅仅“边施工、边通航”的组织方式就着实让人头痛。
任建华坦言,深水航道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必然形成施工船与运输船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局面,更何况施工河段处在长江南京以下这个黄金水道钻石段上。2017年,长江江苏段货运量达16亿吨,每天的船舶流量有2000多艘次,有的航段高达3000至4000艘次。加上长江中下游大风、大雾、台风等恶劣天气居多,工程施工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安全无小事。为抓好、抓实施工安全管理,指挥部打出了一套传统管理与现代管控相结合的组合拳。在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管理责任网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基础上,指挥部强化了安全管理方式的组合应用。
抓隐患排查。采取日常检查、邀请安全管理专家排查隐患、借助海事力量跟踪督查等方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隐患跟踪治理。
抓预警和应急演练。与南京气象部门签订定制化气象服务协议,每2小时天气预报适时通报给相关施工单位;加强参建单位的应急预防演练,提升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指挥部还与海事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寻求安全监管合力;以“平安工地”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各参建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每个施工点安装红外摄像头,坐在办公室里白天和晚上都能调看几百公里外的现场情况……一系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措施,切实起到了很好的管控作用。
2015年试点开展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进一步实现了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革新。
“隐患是事故苗头,而风险则是概率事件。做好风险辨识和预控,等于把隐患排查前移,使之不向隐患转变,相当于给施工安全增加了一道前置‘防火墙’。”指挥部副指挥长方建华解释说。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实现风险管控,指挥部全面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风险源辨识与评估,并指导各参建单位制订针对性的风险源控制方案。每个施工标段都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对每道施工工序进行系统评估。邀请专家对一线施工人员就如何辨识风险、如何建立针对性防控措施等进行培训,把风险管理体系落到实处。
据统计,二期工程共排查风险源316个,其中重大风险源9个、较大风险源36个、一般风险源271个。各参建单位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编制了风险源控制方案,指挥部主抓9个重大风险源,取得了显著效果。
堵住源头,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风险防控,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必须严格、认真,将各种措施打到点上、落在实处,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直至消除。”指挥部监理处处长封建明说,和畅洲右缘护岸施工,就是通过技术、管理、工艺等综合措施,大幅降低风险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和畅洲需要抛石护岸施工,用船运片石抛入岸边以保护岸滩。虽然工艺简单,但风险极大。因为这里是著名的“老虎口”,是最宽只有200米的主航道边缘,每天来往船舶近3000艘次。如果按照传统的“运石船+抓斗船”的方式,两艘施工船就会占据至少50米航宽,施工与通航的矛盾很难调和。
面对这一重大风险源,指挥部、施工方及专家多方论证,提前防控。在工艺上,改“运石船+抓斗船”施工为开体泥驳船运石、定点抛投;在施工时机上,抓住每天航行船舶流量较少的时段施工;针对运石泥驳要两次横过长江的现实,划定了最安全的过江位置。
“你们真行,我们都不敢办的事,你们办到了!”看到施工取得理想效果,一名水利部门负责人表示。
施工运输船舶超载,是一个顽疾。但是,在一期、二期工程施工中,没有这种现象。
原来,为了杜绝超载现象,指挥部要求对每个片石、砂石装载点派人监督;实行“超载的量不计量”原则。同时明确规定,发现第一次超载,船和石头或砂石料都退回;第二次超载就把船舶列入“黑名单”,所有工地都不准使用。最终,从源头上消除了船舶超载现象,提高了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这些严格、务实的措施,我们的施工区域杜绝了运输船超载现象。”方建华表示。
施工期间全河段动态水文监测作业,也是一个重大风险源。
每次都有几十艘测量船全断面同时来回横越长江,以测量工程是否达到设定要求。测量船这样“横穿马路”作业,极易与正常通航船舶碰撞,但又必须定期进行。于是,指挥部与江苏海事部门积极协调,让每条测量航线上都有海巡艇护航,并采取配套警示措施。至今,已安全顺利地开展了多次作业,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为强化源头管理、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指挥部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严把开工条件关、船机及人员准入关、从业人员培训交底关、专项施工安全方案审查关、灾害性天气预警应对关“五关”,为实现本质安全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督促各施工单位落实安全专项资金使用,与审计、结算等挂钩,未按规定使用安全资金,将按合同约定给予罚款处理。
把住源头,寻求本质安全,真正地把风险管控体系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形成了良好的安全局面。
千方百计防风险抓安全
需要整治的河段狭窄、弯曲,施工与通航的矛盾突出。特别是2016年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后,给后续工程施工带来更大挑战。如何保证施工与通航“相安无事”,着实考验着建设者们的管控水平。
“如今,航行到和畅洲,真的顺畅多了!”“港海666”轮船长王秋印告诉记者。
原来,和畅洲南汊进口处边滩经过切滩施工后,航道更加顺直了,并拓宽了100多米。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手术”,是在船流如织的航段开展的,犹如在高速公路上施工,风险极大。
负责施工的长江航道局项目部经理王小华介绍,项目部把这里作为关键风险点,在建立科学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船机设备的准入检查。每次施工作业时,上下游在配备专业警戒船的同时,还配备了应急锚艇,防止过往船舶尤其是由京杭运河进江的“一条龙”船队转弯时,因动力不足而对施工区造成影响。他们还与海事、汽渡等单位人员建立微信群,及时通报信息。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了施工安全。
记者了解到,面对施工和通航矛盾的共性问题,指挥部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分析各施工区段通航风险,并开发了“施工期通航与生产一体化安全信息平台”,实时了解施工船舶动向。同时,要求施工作业时上下游必须有专业警戒船,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记者发现,面对各自施工区域的重大风险源,各标段施工项目部均采取了特色而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有的针对施工现场船舶多的现实,以标准化作业为主线,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平安工地”建设方式方法;有的强化施工安全交底、强化“三检查”“到岗到位”制度,消除隐患,提高安全水平;有的在做好“三类人员”持证上岗的基础上,设立流动“安全课堂”,利用施工间隙向作业人员传授安全环保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潜水员水下整平是个重大风险。二期工程中,中交二航局施工的仪征标段有9800平方米水下整平任务,精度要求在5厘米之内。项目部联合设备厂商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应用了机械自动化整平工艺。新的整平工艺比传统工艺不仅提前4至5个月完工,还大幅降低了潜水员水下作业风险。
在此基础上,指挥部还大力倡导各施工单位实施危险作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通过工艺创新和优化,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4月二期工程完工后,指挥部加强了对工程水域和整治建筑物沉降位移的监测,优化加密了导助航标志等设置,增加了灯桩、提示标牌和有发光文字的警示浮舟等。如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以更加安全、更加顺畅的姿态,服务着来往船舶,服务着沿江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篇:线上监管网约车可考虑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