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改革开放的水上安全“守门员”

文章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8-06-28 14:59:25 点击次数:

改革开放的水上安全“守门员”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改革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等飞速发展,对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国家海上人命救助专业力量的救助局,是如何适应需要,忠诚履职、成就自我的?

日前,记者深入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采访时发现,多年来他们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自身改革提升“内功”,编织完善覆盖江浙沪闽“三省一市”的海(水)上安全“防护网”,构筑起水面、水下、空中“三位一体”救助体系,守护辖区人命、环境、财产安全,践行党和政府海上“德政工程”,筑牢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水上安全“守门员”。

——编者

走向深蓝综合实力得以彰显

6月25日,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救助指挥值班室大屏幕上方,一行红字格外醒目:2018年,累计待命4040艘天,执行救助任务259起,出动救助力量371次,救助遇险人数167人,救助遇险船舶6艘,获救财产价值3.475亿元。

“往年,我们的救助量基本占据救捞系统的半壁江山!”指着大屏幕,东海救助局救助指挥处副处长薛忠林说,这些数字背后,包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救助故事。

“嘣!嘣!嘣!”2015年11月28日,经过在翻扣船舱里36小时的煎熬,“苏赣渔运02886”轮一名遇险船员被救出来时,虽然目光有些呆滞,但见到救他出来的潜水员的一刹那,船员下意识地磕起了头。

这次救助发生在距长江口东北约120海里处,这名船员已被倒扣在船舱内36个小时。经过东海救助局水面、水下、空中“三位一体”救助体系的密切配合,最终获得重生,创造了救助奇迹。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薛忠林说。

海难救助,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早一分钟抵达现场,就有可能多救一条鲜活的生命。然而,以前由于装备、人员等原因,救助效率、效果都不理想。构筑“三位一体”的海空立体救助网络,曾是救捞人多年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实力的快速增强,交通救捞系统顺势而为,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让梦想变成现实。

“多年来,我们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海救助特色的发展道路。”面对记者,东海救助局局长肖跃华爽朗地说。

据了解,自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东海救助局持续加大装备和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安全训练和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水平,形成了大、中、小三种船型相配套,快速、高速相结合的救捞装备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救助“硬实力”大幅增强;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实行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值班点靠前、加密,应急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2017年4月1日,东海第一、第二救助飞行队纳入统一管理,“三位一体”的海上人命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同时,积极“走出去”,开展区域和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同行交流合作,打造救助行业利益共同体。

“体制改革之初,我们最大的救助船主机功率只有2600马力,7级以上大风就不能出动了。救助手段单一,搜寻基本靠眼,救人基本靠捞,一根拖缆打天下。”指着走廊上的救助船展示墙,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副队长李治国说,如今救助船主机功率已是原来的七八倍,9—10级风浪下也能开展救助。

救助船队发展迅速,救助飞行队也是如此。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简称东一飞)常务副队长郭正伟介绍,救助飞行队从东一飞起步时,只有2名从部队转业的飞行员,直升机的保养也由外单位托管。如今,不仅具备相关专业人才自我培养能力,而且空中救援范围已从80海里拓展到110海里,应急响应时间也从45分钟缩短至35分钟,自2015年4月起开始夜间搜救值班待命,发展非常迅速。

如今,东海救助局搭建了由6个救助基地、4个救助直升机值班待命点和29个救助船艇海上动态值班待命点组成的贯穿南北的应急待命救助网,在服务海洋强国、交通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战略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VERY GOOD!”2016年1月11日,“东海救101”轮再次出征与国际搜寻团队一起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时,船上的外方人员由衷赞叹。

在这次历时348天的国际联合大搜寻中,先后有7个国家的48名工作人员随船。搜寻过程中,“东海救101”轮要配合外方人员收放拖鱼、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刚上船时,外方人员总担心不适应,但看到我国自主建造、具备DP(动力定位)功能的大型救助船在大风浪中施放水下设备搜寻时,船舶可以轻松“定”在一个点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次在我国交通救捞史上时间跨度最长、海域跨度最大、困难最多的深远海搜寻,不仅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也集中检验了中国救捞从浅蓝走向深蓝的能力。

观察:有为才有位。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大门,海上活动由此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东海救助人积极融入、服务大局,努力把人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做好水上安全“守门员”,社会地位稳步攀升。

生命优先守好水上安全防线

“每个区域都有警报,每天每个岗位都按部就班准备,救助警报一响,各就各位,迅速行动。”东一飞救生员唐林介绍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能快速出动,在动态值班待命的机制下,无论是飞行队、救助船艇还是应急救助队员,都以随时出发的状态时刻准备着,只为了在关键时刻把鲜活生命从死亡线上抢回来,把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009年9月22日,救助30万吨大型油轮“弗朗特佩基”轮,避免了一起海上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这是东海救助局建局以来拖救的最大吨位遇险船舶。

2012年8月1日至8月31日,连续迎战4个台风,救助16万吨满载矿砂船“白马王子”轮,时间之长、风险之大罕见,得到各方高度评价。

2013年4月20日,在长江口成功救助失去动力的豪华邮轮“双子星”号,船上1448名旅客及船员安然无恙,创造了建局以来单次救援遇险人数之最。

今年1月6日,在对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碰撞后的应急救助中,东海救助局派遣救助船舶第一个到达现场,先后完成了起火“桑吉”轮的人命搜寻、火灾监控、测温测爆、气体检测、消防灭火、遗体和VDR移交以及联合登船保障等救助作业;并且对未停车“长峰水晶”轮实施了船舶灭火及船员转运、船舶控制作业……

据统计,自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东海救助局共组织完成海上救助值班待命97853艘天,执行救助抢险任务7181起,出动救助力量9405次,援救各类遇险人员17525人,遇险船舶614艘,获救财产价值估算471.6亿元。先后承担并有效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俄海上联合军演、亚信峰会、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海(水)上专项应急保障任务。

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船员、渔民的心里充满感激。

“我坚信,无论在海上发生什么危险,救助局一定会来救我们,一定会接我们回家的!”一名获救船员感慨地对记者说。

“我们在海上面临生死攸关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救助局!有了他们,渔民出海时心里就踏实多了!”浙江舟山市岱山县柯鱼人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夏永祥表示。

……

“东海救助局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种恩情我一辈子都报不了,只有像他们一样成为救船员的船员,才能心里更踏实。”谈起自己成为救助船员的经历,邹陈浩说。原来,2005年12月4日邹陈浩遇险被救后,总在思考如何报恩。最终,他抓住东海救助局招船员的机会,加入救助队伍。

采访中得知,多年来东海救助局还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联动,主动融入区域应急联动体系,为促进辖区海(水)上安全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每到关键时刻,救助船总会架起生命之桥。”上海崇明区横沙乡副乡长李伟春介绍,横沙岛对外交通主要靠水路,由于岛上医疗条件有限,轮渡遇到7级以上阵风就不能开航,此时一旦有重症病人需要送到市区救治时,救助船总会设法送病人出岛接受救治。

观察:一群人,守着一片海,与时间赛跑,和生命竞速,践行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庄严承诺。大爱、无私、担当,真正的海上德政工程践行者。

人才强局锻造敢拼善战队伍

“发展救助事业,守护改革开放的水上安全大门,人才是第一资源。”见到记者,东海救助局局长肖跃华说,多年来,他们始终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在多渠道引进人才的基础上,以冬季大练兵、夏季技能比武为抓手,加大“一岗多能”和“一专多用”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培养,使人员结构和救助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夯实了救助事业发展的根基。

根据实战需要,东海救助局建立了“每日一练”“冬练夏比”的训练机制,形成20多条标准,使训练内容、程序标准化,装备保养标准化;加强船、机、艇、队单兵救助和“三位一体”综合救助能力训练,年均船舶操纵训练达7681小时、飞行训练达2834小时。

同时,积极培育“大爱、无私、担当”的东海救助核心价值观,锤炼职工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并以救助文化引领职工队伍昂扬向上,有效提升了救助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把支部建在船上,使基层党支部、党员成为救助一线的战斗堡垒、救助先锋。

“风浪这么大,放艇救人非常危险。谁愿意下去?请举手!”

刷!所有在场的党员都毫不迟疑地举起了手。

一次救助行动中,需要有人驾驶小艇顶着巨浪去救人,救助船甲板上召开了紧急支部会议。就这样每次冲锋陷阵之时,党员带头“冲锋”,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整体战斗力。

东海救助局还以“学、树、建、创”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使很多救助经验得到复制、推广,也让徐卫国、唐顺杰、宋寅等一批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我的选择是对的!”谈起2003年的那次救助和打捞“分家”的改革,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卫国说。15年来,他与团队的救助出动率100%,救助成功率达95%以上,拯救了逾千名海上遇险人员,挽救了数亿元船舶资产。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救助船科学管理、海上救助技术应用等方面结出硕果,为救助船舶管理提供了很多可推广的经验。

“队长,让我来吧!”在2009年4月10日长江口搜寻打捞“雪龙号”落水舰载机时,当时的应急队员唐顺杰主动请缨。如今作为潜水救助队队长,唐顺杰已带领团队完成了400余起海上应急救助抢险任务,参与了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习、上海世博会应急救援保障等专项任务;他领衔起草的《翻扣船救助指南》,成为该类救助快速、有效处置的重要教材。

东一飞救助直升机机长宋寅常说:“每次成功返航后都能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自2008年7月大学毕业来到飞行队并经过培训和历练,2014年12月她已成长为一名搜救机长,至今年6月25日,她的团队成功救助188名遇险和受伤人员。她还先后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节目的录制,向观众读者们展示了新一代救捞人的良好形象和风采。

观察:以人为本,构筑特色人才资源高地,可谓抓住了救助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人命为中心”的救助中心工作也就更加有了“资本”。

专精强特建国际一流强局

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以实践诠释救捞精神,用汗水书写救助传奇。在此过程中,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自我升级”的步伐从未停歇。

“以前的设备仓库也就十几平方米,设备简陋。现在,你看有多少?这里有无人艇、无人机,还有水下机器人,初步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高新技术装备体系。”在宽敞的应急设备库里,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副主任董洪江介绍说。

“这是我们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开始。”肖跃华说,自2003年东海救助局成立以来,东海救助局已完成爬坡起步阶段,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发展新的需要,就必须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救助体系。

肖跃华表示,改革开放进程中,上海历来是先行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要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格局,东海救助局还面临诸多短板。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新作为,今后必须以“国际一流”为追求,并在“专”“精”“强”“特”上发力。

所谓“专”,就是救助能力唯专,居世界前列;所谓“精”,就是队伍建设求精,具有国际一流的理念、作风、素质和能力;整体实力上图强,做到基础设施、科创能力、服务功能、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强”;并在专业技能上以“特”取胜。

记者了解到,东海救助局正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加快“专”“精”“强”“特”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专、精、强、特”目标,如今东海救助局在温州、福州救助基地试点,积极整合现有救助基地和飞行救助待命点,建设具有“三位一体”功能完善、窗口示范作用明显等特征的综合救助基地。

自2017年开始,东海救助局从全局应急队员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特勤救助队,力求打造一支集潜水、消防、防化、急救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特勤救助队伍、重大救助“尖兵”,努力成为行业的示范者、引领者……

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助体系,正在成为东海救助局站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践行党和政府“海上德政工程”的实际行动。

“我们将立足大局,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和服务战略目标,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以及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当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推动者、贡献者!”肖跃华表示。

观察: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努力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谱写“三精两关键”的东海范本,相信东海救助局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采访手记

忠诚履职无怨无悔

采访的几天里,我被这群海上“逆行者”感动着。当东海极端天气来袭,商船、渔船纷纷回港停靠之时,他们却会迎着滔天巨浪,奔向风暴中心;顶着巨风飞翔,只为救助海上危在旦夕的遇险者。

他们是怎样一群人?

“每一次面临死神的威胁时,我都会默默鼓励自己,‘别怕,干他一票’”,就这样“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当面对各种荣誉时,他们却觉得很不好意思,“我的工作就是这样,如果说崇高也是这个职业崇高,而不是我个人。”

外界对专业人才的诱惑无时不在,他们却“不为所动”,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守望着海上的川流不息,保护着往来船舶的航行安全。

在生死、荣誉、诱惑面前,为什么他们能坦然面对?采访中我在被感动的同时,似乎已经找到答案:是那份对海上救助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让他们有如此的定力——忠诚于党和政府的海上德政工程,认真践行“以人命为中心”理念,无怨无悔。

一群可爱的人!(周献恩)

推荐内容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

返回首页 - 交通资讯 - 交通运输 - 企业园区 - 项目工程 - 现代物流 - 技术装备 - 安全常识 - 政策法规 - 交通科技 - 交通生活

版权所有 - 交通运输网 www.zgjty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牛街 电话:13810728867 /18638687274 邮政编码:100053 京ICP备17059343号-4